民法第七百七十八條規定註釋-高地所有人之疏水權

20 Jan, 2015

民法第778條規定:

水流如因事變在鄰地阻塞,土地所有人得以自己之費用,為必要疏通之工事。但鄰地所有人受有利益者,應按其受益之程度,負擔相當之費用。

前項費用之負擔,另有習慣者,從其習慣。

說明:

民法第778條所設立的疏水權,旨在處理土地相鄰關係中可能因水流阻塞而造成的問題,尤其是當水流因自然或人為事變,在鄰地阻塞時,給予高地所有人進行疏通的權利,以防止積水淹沒其土地。本條規定反映鄰地之間應有的互助精神,避免因一方阻塞水流而導致上下游土地的損害。

 

本條之立法理由略以,查民律草案第一千零零一條理由謂承水地之所有人,不得妨阻自然流至之水,此為消極之義務,既使負此義務,即應與以積極之權利。蓋自然流至之水,因事變在低地阻塞時,若不畀以疏通之權,則流至之水源源而來,停蓄之水,復無去路,其土地勢必變為澤國,故本條許其有排水權,以保護其土地。但其費用之負擔,若另有習慣者,自應從其習慣,否則應由高地所有人負擔之,以昭允協。此本條所由設也。第七百七十五條已將「高地」、「低地」等文字修正為「鄰地」,本條自應配合修正。又原規定土地所有人得以自己之費用,為必要疏通之工事,惟如因疏通阻塞之水流,於鄰地所有人亦受利益時,為公平起見,於其受益之程度內,令負擔相當之費用,爰修正第一項。

 

根據民法第778條,若高地所有人因水流阻塞而進行疏通,通常應自行負擔相關費用。但若疏通工作同時使鄰地所有人受益,例如改善排水狀況或減少水患,則鄰地所有人應按其受益程度負擔部分費用。此費用負擔的原則亦可依當地習慣而調整,體現立法對地域習慣的尊重。

 

當高地所有人因水流阻塞而無法排水時,其土地容易因積水而變為澤國,嚴重影響土地的使用價值。為此,本條賦予土地所有人疏通阻塞的權利,但為平衡利益,若疏通工作對鄰地所有人帶來利益,則鄰地所有人應按其受益程度共同負擔費用。此規定既保障高地所有人維護土地的權利,又避免費用負擔的不公平。

 

在實務上,疏水權常涉及鄰地之間的利益平衡。原告主張被告設置擋土牆,導致水流阻塞,造成農田積水損害。法院認定,因擋土牆超出正常界限,導致水流受阻而溢流至鄰地,造成作物損失,構成對鄰地權利的侵害。法院判決被告應拆除擋土牆,以排除妨害,符合民法第778條所賦予的疏水權與相鄰關係原則。

 

民法第778條的設立,反映相鄰關係中互助與權利平衡的重要性。高地所有人在行使疏水權時,須考量到鄰地的利益,不能僅為自身利益而忽視對他方的影響。同時,鄰地所有人亦應對疏通工作給予合理的支持與費用分擔。此條文在現代土地利用與農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實務意義,有助於減少因水流阻塞而引發的鄰地糾紛,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與保護。

 

民法第774條規定「土地所有人經營事業或行使其所有權,應注意防免鄰地之損害。」,同法第776條前段規定「土地因蓄水、排水、或引水所設之工作物、破潰、阻塞,致損害及於他人之土地,或有致損害之虞者,土地所有人應以自己之費用,為必要之修繕、疏通或預防。」,同法第778條前段規定「水流如因事變在鄰地阻塞,土地所有人得以自己之費用,為必要疏通之工事。」,第784條「水流地對岸之土地屬於他人時,水流地所有人不得變更其水流或寬度。兩岸之土地均屬於水流地所有人者,其所有人得變更其水流或寬度。但應留下游自然之水路。前二項情形,法令另有規定或另有習慣者,從其規定或習慣。」,以上條文,均規定土地之相鄰關係人間,基於睦鄰之相互關顧義務,提高彼此不動產利用之經濟效率,且基於權利行使必須符合公益之原則,調整個人對於社會之利益,不宜出於自私與偏見,損及他人權利,始能導向社會經濟價值之增進。次按民法第767條、第184條分別規定,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有妨害其所有權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前項規定,於所有權以外之物權,準用之。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此亦規定物上請求權及侵權行為法律上保護關係。經查本件上訴人所有系爭295地號土地與被上訴人之294地號土地既屬相鄰,又屬上下游之地位,兩造與附近相關土地,同樣均受下大雨積水不退,作物受損之苦,但在此無奈之下,仍應遵守民法相鄰關係之規定,不能為圖己利,損及鄰地。上訴人所作系爭地上物(擋土牆)既因突出渠道致大雨淹水氾濫溢流至被上訴人土地造成農作損失,則被上訴人依據民法相鄰關係,本於物上請求權及侵權行為法律關係訴請上訴人排除侵害,於法並無不合。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100年度簡上字第110號民事判決)


瀏覽次數:84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