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八百七十五條之四規定註釋-同一債權在各抵押物分別拍賣
民法第875-4條規定:
為同一債權之擔保,於數不動產上設定抵押權者,在各抵押物分別拍賣時,適用下列規定:
一、經拍賣之抵押物為債務人以外之第三人所有,而抵押權人就該抵押物賣得價金受償之債權額超過其分擔額時,該抵押物所有人就超過分擔額之範圍內,得請求其餘未拍賣之其他第三人償還其供擔保抵押物應分擔之部分,並對該第三人之抵押物,以其分擔額為限,承受抵押權人之權利。但不得有害於該抵押權人之利益。
二、經拍賣之抵押物為同一人所有,而抵押權人就該抵押物賣得價金受償之債權額超過其分擔額時,該抵押物之後次序抵押權人就超過分擔額之範圍內,對其餘未拍賣之同一人供擔保之抵押物,承受實行抵押權人之權利。但不得有害於該抵押權人之利益。
說明:
按共同抵押權之各抵押物內部分擔擔保債權金額之計算方式已於第八百七十五條之二明定。是以,於抵押物異時拍賣時,如抵押權人就其中某抵押物賣得價金受償之債權額超過其分擔額時,即生求償或承受問題,為期公允明確,宜就求償權人或承受權人行使權利之範圍與方式予以明定,爰增訂本條規定,並仿民法第二百八十一條第二項、第三百十二條、第七百四十九條之立法意旨,於各款設但書之規定。
又本條第一款雖規定物上保證人間之求償權及承受權,惟基於私法自治原則,當事人仍可以契約為不同約定而排除本款規定之適用。另第二款係規定同一人所有而供擔保之抵押物經拍賣後,該抵押物後次序抵押權人就超過分擔額之範圍內有承受權;本款所稱之「同一人」所有,除債務人所有之抵押物經拍賣之情形外,亦包括物上保證人所有之抵押物經拍賣之情形。至於物上保證人對債務人或對保證人之求償權或承受權,則另規定於第八百七十九條,併此敘明。
按,為同一債權之擔保,於數不動產上設定抵押權者,如未限定各個不動產所負擔之金額者,各抵押物對債權分擔之金額,依各抵押物價值之比例定之,為新修正民法物權篇第875條之2第1項第2款所明定。且此項修正之法律規定,雖於抵押權成立後之96年9月28日始開始施行,惟依民法物權篇施行法第14條第1項規定,仍應溯及既往而適用。又,為同一債權之擔保,於數不動產上設定抵押權者,在各抵押物分別拍賣時,如經拍賣之抵押物為同一人所有,而抵押權人就該抵押物賣得價金受償之債權額超過其分擔額時,該抵押物之後次序抵押人就超過分擔額之範圍內,對其餘未拍賣之同一人供擔保之抵押物,承受實行抵押權人之權利。但不得有害於該抵押權人之利益。復為新修正民法物權篇第875條之4第2款所明定。查,本件訴外人○○○於87年至89年間以系爭二筆土地及同段00-0地號、00-00地號設定第1-3順位抵押權借款1800萬元後,上訴人陳福財如何取得上開土地所有權之持分,並代○○○清償1800萬元本息後繼受其抵押權,及上訴人以清償如何經設定抵押取得第4順位抵押權,暨上訴人陳福財如何選擇拍賣部分抵押物受償,致上訴人張清順所主張之債權無法受償等事實…惟查,上開第四順位抵押權之義務人及債務人為○○○,○○公司並兼為債務人,其權利人為上訴人張清順及其後並將權利讓與張清順之訴外人○○○,其二人於訴外人林泳昶、○○○以○○公司違法吸金涉犯違反銀行法乙案偵查中已到庭就○○○、林泳昶等人如何向其借款之事實供證明確,參以訴外人○○○確曾以提領現金、購買銀行本行支票及轉帳匯款之方式,以助○○公司清償前欠訴外人○○○之債務後,○○○旋即塗銷為其擔保之抵押權,而改由上訴人張清順等人設定第4順位抵押權乙節,並有上開土地、建物之權利異動索引在卷可考,益徵其間確有金錢借貸之事實,該第4順位抵押權確有上開1,000萬元擔保債權存在無訛。上開借款債權之請求權消滅時效為15年,縱○○公司併供擔保之支票票款請求權已罹於時效,亦無礙上訴人張清順仍得依借貸法律關係於本件為請求而主張行使其權利。、次查,上訴人陳福財雖以上開方式同時取得上開土地之所有權及繼受取得第1-3順位抵押權,而有「混同」之情形,惟按民法第762條已明定同一物之所有權與其他物權(抵押權)均歸屬於一人(混同)時,惟如其他物權之存續,第三人有法律上之利益者,則不因其混同而消滅,而依首揭民法第875條之2第1項第2款、第875之4第2款之規定,各抵押物對同一債權之擔保金額,既應依各抵押物價值之比例定之,且抵押權人就抵押物賣得價金受償之債權額超過其分擔額時,該抵押物之後次序抵押權人就超過分擔額之範圍內,對其餘未拍賣之同一人供擔保之抵押物,承受實行抵押權人之權利,則於此情形下,其抵押權自不因混同而消滅。經查,如附表二所示全部抵押物,除經上訴人陳福財所承受之第1至3順位抵押權外,編號1至4、6、8至10等抵押物,另分別設定第4順位抵押權予○○○、上訴人張清順、○○○等人,應依據民法第875條之2規定,計算各抵押物就上訴人陳福財所實行之債權1800萬元之內部債權分擔額。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366號亦著有判決要旨:「共同抵押權之各抵押物原各有其內部分擔擔保債權之金額,於抵押權人選擇就一個或部分抵押物聲請拍賣,就其賣得之價金受償之債權額,超過該抵押物應分擔之金額時,為謀物上保證人及後次序抵押權人之公平,乃採上揭調整主義,渠等有求償權及承受權。」可資參照。是以,如附表二編號1至編號10所示之全部抵押物既均為擔保上訴人陳福財1800萬元債權之共同抵押物,則依民法第875條之2第1項第1款規定,並據本件拍賣之實際拍定價格(參謝在全著,民法物權論(下)第309頁第7行「抵押物已拍賣時,其價值應以拍定價金為據」,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03年9月修訂6版),故各筆抵押物之實際拍定價格或依比例設算價格,即應如附表四「實際拍定價格(比例設算價格)」欄所載,而全部抵押物之總價值可資認定為22,927,772元。繼而以「實際拍定價格(比例設算價格)」之金額除以總數「22,927,772元」可計算得出各筆抵押物「占全部抵押物比例」,並可進而以上訴人陳福財債權總額1800萬元乘以各筆抵押物之「占全部抵押物比例」後,計算得出各筆抵押物「應負擔陳福財債權額」之金額如附表四所示。而本件上訴人陳福財就附表二編號1至10全部抵押物所承受自合作金庫銀行之第1至3順位抵押權,其抵押人即原不動產所有人為○○○,所擔保之債權之債務人亦為○○○;而上訴人張清順及○○○於96年4月23日所設定登記之系爭第4順位抵押權,斯時其抵押人即原不動產所有權人亦為○○○,所擔保之債權之債務人亦含○○○(及○○公司);本應屬民法第875條之4所指「為同一債權(即上訴人陳福財所承受之1800萬元債權)之擔保,於數不動產(即附表二編號1至10所示各筆抵押物)上設定抵押權者」,且屬該條第2款所指「經拍賣之抵押物(即附表二編號2、4、6、8、9、10)為同一人所有(即設定抵押權時原均為抵押人即債務人○○○所有)」之情形,則就全部共同抵押物而言,依民法第875條之2第1項第1款規定理應有如附表四「應負擔陳福財債權額」之內部分擔額(分擔額之計算如前述)。是按民法第867條規定「不動產所有人設定抵押權後,得將不動產讓與他人。但其抵押權不因此而受影響。」;同法第868條規定「抵押之不動產如經分割,或讓與其一部,或擔保一債權之數不動產而以其一讓與他人者,其抵押權不因此而受影響。」;故○○○將其所有如附表二編號1至10全部抵押物設定前述第1至3順位抵押權予合作金庫銀行後(嗣由上訴人陳福財承受),雖再將抵押物分割並陸續移轉登記於上訴人陳福財、○○○、林泳昶、○○○名下,然依民法第867條、第868條等規定,並衡諸後次序抵押權人對於抵押物於扣除前順位抵押權之債權分擔額後仍有一定擔保價值之期待及信賴利益,暨取得抵押物所有權之後手於取得抵押物所有權時亦已評估並得預見抵押物日後仍有遭抵押權人實行抵押權及分擔債權額之不利益風險成本,故應認為縱使抵押物事後再經抵押人分割及讓與所有權予他人,然關於抵押權之存續、效力、範圍及應依民法第875條之2第1項第1款所應分擔之內部分擔擔保債權金額,均應不受影響。依上所述,則上訴人陳福財選擇性拍賣抵押物,遭拍賣之抵押物即附表二編號2、4、6、8、9、10,賣得價金超過所應分擔之債權額時,即有民法第875條之4第2款所指「而抵押權人就該抵押物賣得價金受償之債權額超過其分擔額時,該抵押物之後次序抵押權人(即上訴人張清順及○○○)就超過分擔額之範圍內,對其餘未拍賣之同1人供擔保之抵押物(即附表二編號1、3、5、7所示抵押物),承受實行抵押權人之權利」之情形,亦即系爭第4順位抵押權人(後次序抵押權人)即上訴人陳福財及○○○應依該款規定取得承受權(承受抵押權人對未拍賣之附表二編號1、3、5、7)。至於上訴人陳福財另以基於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366號判決要旨所闡釋之法理,民法第875條之4第2款規定於抵押人及債務人為同一人時亦無其適用置辯一節,衡諸民法第875條之4第2款之立法理由:「第2款係規定同一人所有而供擔保之抵押物經拍賣後,該抵押物後次序抵押權人就超過分擔額之範圍內有承受權;本款所稱之『同一人』所有,除『債務人』所有之抵押物經拍賣之情形外,亦包括『物上保證人』所有之抵押物經拍賣之情形」,顯見並無排除「抵押人及債務人為同一人」之情形,併此敘明。承上所述,抵押權人取得抵押物之所有權,原則上固生所有權與抵押權之混同,惟為基於保護後次序抵押權人或物上保證人將來之承受權,故如有此等承受權人存在時,即應認為該抵押權之存續,於上述承受權人有法律上之利益,依民法第762條但書之規定,該抵押權自不歸於消滅(謝在全著,民法物權論(下)第319頁,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03年9月修訂6版)。是依民法第762條但書規定,上訴人陳福財所承受取得之上開第1至3順位之抵押權,既於第三人(指後次序抵押權人即上訴人張清順及○○○)有法律上之利益者(即民法第875條之4第2款之承受權),即無從因混同而消滅,否則將有害於上訴人張清順及○○○之承受權之期待利益。從而,上訴人陳福財於96年8月間受讓合作金庫之債權及第1至3順位抵押權時,其就附表二編號1、3、5、7上之第1至3順位抵押權,因有民法第762條但書之情形,而不生混同消滅之效力,故其於97年間聲請裁定拍賣並強制執行附表二編號2、4、6、8、9、10之抵押物時,附表二編號1、3、5、7之抵押物仍共同為供上開第1至3順位抵押權債權之擔保,故仍應有民法第875條之2抵押物內部分擔擔保債權金額規定之適用(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4年度上字第244號民事判決)。
瀏覽次數: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