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一千零八十六條規定註釋-親權(代理)

06 Aug, 2016

民法第1086條規定:

 

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

父母之行為與未成年子女之利益相反,依法不得代理時,法院得依父母、未成年子女、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或依職權,為子女選任特別代理人。

 

說明:

 

按父母之行為與未成年子女之利益相反,依法不得代理時(包括民法第一百零六條禁止自己代理或雙方代理之情形,以及其他一切因利益衝突,法律上禁止代理之情形),關於父母之行為與未成年子女利益相反而依法不能代理時,得就該利益相反之特定事件聲請法院選任特別代理人之實體規定,且該利益相反事件並未進入民事訴訟程序,二者容有不同。如法院就該事件已依本條第二項規定選任特別代理人,就該事件而言,該特別代理人即為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故如未成年子女與其父母因該利害相反事件爭訟,則該特別代理人即以該子女之法定代理人身分為訴訟行為,並無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所定「無法定代理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不能行代理權」之情形,自無須依上開規定選任訴訟上之特別代理人。如具體個案事件未先依本條選任實體上之特別代理人而逕進入訴訟程序,則法院得視個案情形選擇依本條規定依職權或依聲請選任特別代理人後再由其以法定代理人身分為訴訟行為,或選擇依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定選任訴訟上之特別代理人。

 

按父母之行為與未成年子女之利益相反,依法不得代理時,現行民法未設規定,導致實務上見解分歧,爭議不斷,爰參考日本民法第八百二十六條第一項立法例,增訂本條第二項規定,以杜爭議。三、本條第二項所定「依法不得代理」係採廣義,包括民法第一百零六條禁止自己代理或雙方代理之情形,以及其他一切因利益衝突,法律上禁止代理之情形。又所定「主管機關」,或為社會福利主管機關、戶政機關、地政機關或其他機關,應依該利益相反事件所涉業務機關而定,如遺產分割登記時,地政機關為主管機關。

 

另查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係有關無訴訟能力人為訴訟行為而其無法定代理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不能行代理權時,得聲請法院選任特別代理人之訴訟程序上規定;而本條第二項則係關於父母之行為與未成年子女利益相反而依法不能代理時,得就該利益相反之特定事件聲請法院選任特別代理人之實體規定,且該利益相反事件並未進入民事訴訟程序,二者容有不同。

 

如法院就該事件已依本條第二項規定選任特別代理人,就該事件而言,該特別代理人即為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故如未成年子女與其父母因該利害相反事件爭訟,則該特別代理人即以該子女之法定代理人身分為訴訟行為,並無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所定「無法定代理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不能行代理權」之情形,自無須依上開規定選任訴訟上之特別代理人。如具體個案事件未先依本條選任實體上之特別代理人而逕進入訴訟程序,則法院得視個案情形選擇依本條規定依職權或依聲請選任特別代理人後再由其以法定代理人身分為訴訟行為,或選擇依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定選任訴訟上之特別代理人,併此敘明。

 

按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意思表示及受意思表示,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又限制行為能力之人未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所訂立之契約,須經法定代理人之承認,始生效力。再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由父母共同行使或負擔之。父母之一方不能行使權利時,由他方行使之。父母不能共同負擔義務時,由有能力者負擔之。民法第七十七條前段、第七十九條、第一千零八十六條、第一千零八十九條第一項分別定有明文。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由父母共同行使或負擔之,法定代理權亦係父母之權利之一種,除父有不能行使之情形外,殊無由母單獨行使之餘地(最高法院四十九年台上字第一○四一號判例意旨參照)。另限制行為能力人,未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所訂立之契約,並非無效之行為,亦非得撤銷之行為,而係效力未定之行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於行為後,不得主張其訂立之契約為無效,或表示撤銷而使其歸於無效。(最高法院五十四年度台上字第一二五八號民事判決可資參照)。查本件兩造於八十七年二月二十四日簽訂系爭買賣契約時,上訴人年僅十八歲為一限制行為能力之人,依上開規定應事先得其法定代理人即其父母共同之允許,或事後經其法定代理人即其父母共同之承認,系爭買賣契約始生效力,惟上訴人簽約時僅得其母之允許,被上訴人亦無法舉證證明當時上訴人之父有不能行使權利之情事,則上訴人既未得法定代理人即其父母共同之允許向被上訴人購買系爭房地及車位,其買賣契約效力係屬未定。按限制行為能力人於限制原因消滅後,承認其所訂立之契約者,其承認與法定代理人之承認,有同一效力。民法第八十一條第一項定有明文。未成年人於成年後承認其所訂立之契約者,其承認與法定代理人之承認有同一效力(最高法院十九年上字第一一五五號判例可資參照)。又「民法第八十一條第一項所謂承認,係有相對人之單獨行為,應由限制行為能力人於限制原因消滅後,以意思表示向相對人為之」,最高法院六十九年台上字第一七三一號著有判決,上訴人主張為確保「保護未成年人利益」及「交易安全」,則上訴人於成年後之承認必為確答,否則視為拒絕承認云云,惟揆諸前揭裁判,未成年人於成年後之承認,只要對相對人為意思表示即可,並無必為催告後確答承認,否則不視為承認之情形。再者未成年人於限制原因消滅後「自行所為承認」之效力,既為規範成年後所為之意思表示,則與保護未成年利益原則無涉。即已成年之上訴人承認契約並無準用民法第八十條需催告「確答承認」之適用,僅係限制行為能力之原因消滅後,而限制行為能力中所訂立之契約,「尚未經其承認時」,此際契約之相對人,亦有定期催告之權,令其確答是否承認。若逾限不為確答,亦視為拒絕承認,與催告法定代理人之情形相同。故上訴人所主張類推適用相對人催告後,上訴人確答承認契約云云自無可採(

臺灣高等法院90年度上易字第476號民事判決)。

 

民法第1086條第2項規定:「父母之行為與未成年子女之利益相反,依法不得代理時,法院得依父母、未成年子女、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或依職權,為子女選任特別代理人。」所稱「依法不得代理」,依其立法理由係採廣義,包括民法第106條禁止自己代理或雙方代理之情形,以及其他一切因利益衝突,法律上禁止代理之情形。而遺產分割之協議,在客觀性質上,其行為於繼承人相互間有利益對立之情形,由一法定代理人代理多名未成年子女訂定遺產分割協議書,於未成年子女間亦有產生利害關係相反之可能,例如其中一未成年子女拋棄繼承或同意分受低於其應繼分額之財產,則其他未成年子女之應繼分或可分受之財產數額即隨之增大。故父或母以法定代理人身分一人代理多名未成年子女訂定遺產分割協議書,自有違雙方代理之規定,於超過一名未成年子女部分,即屬民法第1086條第2項所定「依法不得代理」之情形(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8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7號)。

 


瀏覽次數:188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