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註釋-投票行賄罪
刑法第144條規定:
對於有投票權之人,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二十一萬元以下罰金。
說明:
查: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雖不以直接證據為限,間接證據亦包括在內;然而無論直接或間接證據,其為訴訟上之證明,須於通常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者,始得據為有罪之認定,倘其證明尚未達到此一程度,而有合理性之懷疑存在時,事實審法院復已就其心證上理由予以闡述,敘明如何無從為有罪之確信,因而為不構成犯罪之論斷,尚不得任意指為違法。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規定,被告或共犯之自白,不得作為有罪判決之唯一證據,仍應調查其他必要之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符。其立法意旨乃在防範被告或共犯之自白與真實不符,故對自白在證據上之價值加以限制,明定須藉補強證據以擔保其真實性。所稱共犯,應包括任意共犯及必要共犯(包含對向犯罪之共犯)在內。又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九十九條第一項之投票期約賄賂罪,乃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特別規定,相對應於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項之有投票權之人期約賄賂罪,立法目的在於維護人民參政權中之投票權得以純正行使,就其犯罪結構之屬性,屬於必要共犯之對向犯類型。有投票權之人指證他人對其期約賄賂而約其投票權為一定之行使,因自首或自白期約賄賂,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一百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得邀免除其刑或減輕其刑之寬典,甚或得由檢察官為職權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又選舉競爭激烈,不乏從事不正競選之情形,有關指證他人投票期約賄賂之證言,本質上存在較大之虛偽危險性,為擔保其陳述內容之真實性,尤應認有補強證據之必要性,藉以限制其證據價值。李珍於其被訴投票權人期約賄賂案之審判中,確經原審更審前以其在偵查中自白為由,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一百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減輕其刑在案,則原判決以其前揭自白期約賄選既得邀減輕其刑之寬典,所為證言在本質上存有較大之虛偽危險性,為擔保其陳述內容之真實,依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規範之同一法理,認仍應有補強證據限制其證據價值之必要性,與卷證資料即無不合。上訴意旨空言指稱「李珍未曾因於警、偵訊自白,而獲法院酌以減輕其刑之寬宥」,故無須探究其證言是否有「較大之虛偽危險性」云云,據以指摘原判決前揭論斷違法,自非依卷證資料執為指摘之適法第三審上訴理由。而所謂補強證據,則指除該有投票權之人自白本身外,其他足資以證明其自白之犯罪事實確具有相當程度真實性之證據而言;雖其所補強者,非以事實之全部為必要,但亦需因補強證據與自白之相互利用,而足使犯罪事實獲得確信者,始足當之(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2086號刑事判決)。
瀏覽次數: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