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四百七十七條律令格式-消費借貸報償之支付時期
民法第477條規定:
利息或其他報償,應於契約所定期限支付之;未定期限者,應於借貸關係終止時支付之。但其借貸期限逾一年者,應於每年終支付之。
說明:
個人資料保護法(下稱個資法)立法目的之一為個人人格權之隱私權保護
按個人資料保護法(下稱個資法)立法目的之一為個人人格權之隱私權保護,唯有生存之自然人方有隱私權受侵害之恐懼情緒及個人對其個人資料之自主決定權(個資法施行細則第2條修正理由參照),故個資法所稱個人,僅指現生存之自然人而言(個資法施行細則第2條),至若已死亡之人則不屬個資法之保護範圍(本部103年11月17日法律字第10303513040號函參照),合先敘明。(二)次按銀行法第48條第2項規定:「銀行對於客戶之存款、放款或匯款等有關資料,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應保守秘密:一、法律另有規定。…四、其他經主管機關規定之情形。」依上開規定,銀行對於死亡者之帳戶相關資料,除有該條除書所定各款情形之一者外,應保守秘密。(三)依民法第1148條第1項規定:「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但權利、義務專屬於被繼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繼承人基於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一切權利、義務之地位,亦成為被繼承人之銀行帳戶法律關係之契約當事人,享有個資法所揭示當事人權利(此係因繼承人成為銀行帳戶契約當事人而產生之固有人格權)。又被繼承人之帳戶往來明細,雖無各該繼承人之名義,惟經由法律關係之承受,該帳戶縱使尚未更名,其於法律上已為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民法第1151條、第831條規定參照),繼承人已成為該帳戶之契約當事人,各該繼承人出示相關繼承文件供銀行比對連結即可間接識別繼承人即生存自然人之個人資料範圍(個資法第2條第1款及同法施行細則第3條規定參照),是以,各該繼承人亦具有個資法第3條規定之當事人權利。(四)支票帳戶設立人與銀行訂立支票存款往來約定書,開立「支票存款帳戶」(甲種活期存款契約),將款項存入,約定由帳戶設立人簽發支票,委託銀行於見票時無條件付款與受款人或執票人,核其性質為委託付款,應屬委任契約(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605號判決參照)。又金融機構與客戶間之乙種活期存款契約,具有消費寄託之性質,客戶得隨時請求返還寄託物(最高法院57年台上字第2965號民事判例、87年度台上字第2424號民事裁判參照)。依民法第602條第1項規定,消費寄託須先準用消費借貸(民法第474條至第481條)之規定,其規定不足者,再適用一般寄託(民法第589條至第601條)之規定,一般寄託規定不足時,則適用委任(民法第528條至第552條)之規定及債編通則(如民法第200條種類之債之規定),甚至民法總則之規定(林誠二,民法債編各論(中),2002年3月初版,第357頁參照)。準此,銀行基於與被繼承人間存款帳戶(不論是甲種或乙種活期存款契約)之委任或消費寄託契約,負有報告委任事務進行狀況之義務(民法第540條規定參照),故繼承人請求銀行提供該帳戶之往來明細資料(例如:轉帳或匯款資訊),銀行對其報告即屬履行契約之報告義務,而不論該帳戶往來明細資料是否涉及第三人之個人資料。(五)另上開繼承人繼承該帳戶契約之權利雖為債權之準共有,惟各該繼承人請求銀行提供該帳戶之往來明細資料,係為清算遺產之相關債權、債務,應屬保存行為(民法第831條準用第820條第5項規定),無須共同行使,任一繼承人出具合法繼承文件,皆可單獨請求銀行提供被繼承人之帳戶往來明細資料,併此敘明。
(法務部104年04月29日法律字第10403505250號)
按寄託物為代替物時,如約定寄託物之所有權移轉於受寄人,並由受寄人以種類、品質、數量相同之物返還者,為消費寄託
按寄託物為代替物時,如約定寄託物之所有權移轉於受寄人,並由受寄人以種類、品質、數量相同之物返還者,為消費寄託。自受寄人受領該物時起,準用關於消費借貸之規定;寄託物為金錢時,推定其為消費寄託;利息或其他報償,應於契約所定期限支付之,民法第602條第1項、第603條、第477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查申請人主張系爭存單號碼:○○○242之定期儲蓄存單於104年3月23日到期,到期後相對人應給付申請人本金450,000元及利息19,502元,申請人於104年4月8日至高雄A○○分行辦理本金續存,相對人之人員告知申請人,利息部分會轉進存簿,惟申請人之存簿並無存入系爭利息之紀錄,是請求相對人給付系爭利息19,502元。相對人則以系爭19,502元之利息,業於104年4月8日交付現金予申請人,故其已清償系爭利息債務,申請人請求相對人給付系爭利息19,502元,為無理由等語置辯。是以,相對人就依據系爭定期儲蓄存單之約定,到期後其應給付申請人利息19,502元一事,並無爭執,惟抗辯其已於104年4月8日當日給付現金予申請人,從而本件應探究者為,相對人是否已清償系爭利息債務?(二)次按,各當事人就其所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均應負舉證之責,最高法院著有19年上字第2345號判例可參。如前所述,相對人主張其業已清償系爭利息債務,則相對人自應就清償之事實,負舉證之責。查相對人公司關於到期存單本息領取之作業規定如下:「儲戶申請轉期續存,部份提取現金之處理手續如下:一、若儲戶未以原存單到期本息全數轉存而提取部份現金者,提現部份,一律勸請儲戶轉存存簿或劃撥儲金帳戶內再提現或開具業務專用劃撥支票支付。二、如儲戶欲提現部份不願轉存存簿後提領或領取劃撥支票,而僅將提現後之餘額轉期續存時,應請儲戶於存單背面空白處備註領取現金○○○元等字樣,並加蓋原印鑑或簽名,如儲戶無法親自備註時,則由相關經辦員會同主管代為書寫並註明代書字樣後加蓋名章,請儲戶確認加蓋原印鑑或簽名。」。是依上開規定可知,若相對人係以給付現金之方式清償系爭利息債務,則系爭定期儲蓄存單之背面應有領取現金19,502元之手寫字樣,始符相對人之內部規定。惟系爭定期儲蓄存單之背面並無任何手寫字樣,此為相對人所不否認,並有申請人所提出之系爭定期儲蓄存單在卷可稽,從而依現有卷證資料,難認相對人主張其於104年4月8日當日業已給付現金之方式清償系爭利息債務一事為可採。既相對人並未舉證證明其業已清償系爭利息債務,從而申請人依系爭定期儲蓄存單之約定,請求相對人給付利息19,502元,為有理由。
(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評議書05年評字第001401號)
瀏覽次數: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