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六百八十一條律令格式-合夥人之連帶責任-2

01 Apr, 2014

民法第681條規定:

合夥財產不足清償合夥之債務時,各合夥人對於不足之額,連帶負其責任。

 

說明:

機關依政府採購法第31條規定追繳押標金,如廠商係合夥組織,且已辦理負責人變更登記,於尚未證實合夥財產不足清償,應僅向該廠商追繳押標金

 

要旨:機關依政府採購法第31條規定追繳押標金,如廠商係合夥組織,且已辦理負責人變更登記,於尚未證實合夥財產不足清償,應僅向該廠商追繳押標金,不應將各合夥人一併列入追繳對象;又合夥如未完成清算程序,合夥關係仍應視存續,機關追繳之行政處分書應送達其變更後代表人。主旨:貴所函詢關於辦理採購案,依政府採購法第31條規定追繳押標金之執行對象疑義乙案,復如說明二至四。請查照參考。說明:一、復貴所104年11月19日南鄉行字第1040013782號函。二、按政府採購法(下稱採購法)第31條第2項規定:「機關得於招標文件中規定,廠商有下列情形之一,其所繳納之押標金,不予發還,其已發還者,並予追繳:一……八、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有影響採購公正之違反法令行為者。」司法實務見解認為上開所稱「追繳」押標金之法律性質為管制性不利處分,且為公法上財產請求權(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136號判決、102年度高等行政法院法律座談會提案十研討結果參照)。依來函所附資料以觀,本案投標廠商於96年間參與貴所3件採購案,犯採購法第87條第5項之罪,貴所已向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請釋,擬依上開採購法第31條第2項規定向其追繳押標金,惟因該廠商係合夥組織,且已辦理負責人變更登記,致衍生本件追繳押標金之對象,應向前任或向變更後合夥人追繳之疑義。三、次按民法第681條規定:「合夥財產不足清償合夥之債務時,各合夥人對於不足之額,連帶負其責任。」是以,合夥財產不足清償合夥之債務,為各合夥人連帶責任之發生要件,債權人請求命各合夥人對於不足之額連帶清償,自應就此項要件之存在,負主張並舉證之責任(最高法院29年度上字第1400號判例參照)。在未證實合夥財產不足清償合夥債務之前,債權人對於各合夥人連帶清償之請求權,尚未發生,亦即,在合夥財產不足清償合夥之債務時,各合夥人對於不足之額始應連帶負其責任。本件如尚未證實合夥財產不足清償合夥債務,依法應僅向該廠商追繳押標金,不應將各合夥人一併列為追繳押標金之對象。四、末按民法第691條第2項規定:「加入為合夥人者,對於其加入前合夥所負之債務,與他合夥人負同一之責任。」復依最高法院47年度台上字第1552號判例:「被上訴人參加某營業為合夥人,繼續經營其業務,倘某營業並未協議解散清算完結,而被上訴人參加後又未為新營業之設立登記,則其對於該營業之原有債務,自應與其他合夥人負同一責任。」之意旨,合夥成立後,雖有新合夥人加入,惟其合夥並不失其同一性。關於合夥債務,新合夥人既加入合夥,即與舊合夥人居於同一地位(劉春堂著「民法債編各論」下冊,101年2月修訂版,第91頁、邱聰智著「新訂債法各論」下冊,92年7月初版,第133頁~第134頁參照)。且合夥解散後,須行清算完結程序後,合夥關係始為消滅,故如未清算完結,合夥關係仍應視為存續(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124號判決參照)。本件依來函所述,投標廠商為合夥組織,其前負責人於96年死亡,於98年辦理負責人變更登記,倘僅為合夥人之變更,該合夥並未協議解散清算完結,則合夥關係並未消滅,合夥不失其同一性。從而,貴所依採購法第31條規定追繳押標金,仍應向該合夥為之,且其行政處分書之送達,依行政程序法第69條第2項規定,應向其變更後代表人為之。

(法務部民國105年01月19日法律字第10503500010號)

 

合夥財產不足清償合夥之債務時,各合夥人對於不足之額,連帶負其責任

 

要旨:按「合夥財產不足清償合夥之債務時,各合夥人對於不足之額,連帶負其責任。」民法第681條規定甚明。另「來呈所述原確定判決,雖僅令合夥團體履行債務,但合夥財產不足清償時,自得對合夥人執行,合夥人如有爭議應另行起訴。」司法院院字第918號解釋有案。故行政執行處如經審認義務人為「合夥組織」,而義務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時,得就合夥人之個人財產執行(本署法規及業務諮詢委員會第39次會議決議意旨參照)。查義務人滯納本件稅款,該繳款書已由移送機關送達義務人,行政執行處形式上審核移送機關檢附之文件,認符合移送執行之要件,據以執行,惟未能足額受償,該處因義務人已遷移不明,又無其他可供執行之財產,依移送機關所檢附資料,認定義務人為合夥組織,異議人為義務人之合夥人,且移送機關代理人亦聲請逕對合夥人執行,行政執行處據以通知異議人應依限自動清繳滯欠金額,揆諸前揭規定、解釋、會議決議要旨,並無不合。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民國98年07月16日98年度署聲議字第486號)

 

臺北處如經審認義務人為「合夥組織」,而義務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時,得就合夥人之個人財產執行

 

異議人即利害關係人甲○○上列異議人因義務人○○西餐廳滯納營利事業所得稅,對本署臺北行政執行處91年度營所稅執字第61842號行政執行事件之執行行為,認有侵害利益之情事,聲明異議,經本署臺北行政執行處認其無理由加具意見到署,本署決定如下:主文異議駁回。事實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臺北行政執行處(下稱臺北處)日前以異議人為○○西餐廳合夥人,通知異議人繳納新臺幣(下同)1萬5,010元,惟異議人多年前即未經營該餐廳,且該餐廳十數年前已停止營業而無任何收入,應無繳納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可能。又臺北處核發之通知上載明欠稅年度為83年,其追徵時效應於88年間屆滿,且稅捐稽徵機關未於徵收期間屆滿前移送臺北處執行,則所欠稅款應不得再行徵收。另異議人現財務狀況困窘,就欠稅亦無能力繳納,請勿再向異議人執行云云。理由:一、移送機關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中南稽徵所)(下稱移送機關)以義務人○○西餐廳(下稱義務人)滯納83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1萬2,779元(滯納利息及執行必要費用另計),於中華民國(下同)91年3月27日(臺北處收文日)檢附移送書、稅額繳款書、送達證書等文件移送臺北處執行。臺北處自收案後,執行義務人對於金融機構之存款債權,未能足額受償,移送機關以97年10月17日財北國稅中南服字第0970215282號函(下稱97年10月17日函)檢附義務人營利事業設立登記資料,該資料顯示異議人為義務人之合夥人,移送機關代理人並於98年4月13日向臺北處陳明義務人已無可供執行財產,請臺北處逕對合夥人執行等語。臺北處通知異議人應於98年5月12日到處自動清繳應納金額,異議人於98年5月18日(臺北處收文日)提出書函,以如前揭事實欄所載之事由請臺北處查明,臺北處於98年5月19日函請移送機關查復,案經移送機關以98年6月4日財北國稅中南服字第0980014088號函查復臺北處略以義務人未辦理83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依稅捐稽徵法第21條第1項第3款規定核課期間為7年,83年度結算申報截止日為84年3月31日,核課期間從84年4月1日起至91年3月31日止,本件欠稅繳款書限繳日期為90年2月15日,該所於90年1月12日送達,並於徵收期間屆滿(95年2月15日)前移送強制執行,並無違誤,本件仍應繼續執行等語。該處爰將前開書函依聲明異議程序處理,並認異議無理由,於98年6月23日(本署收文日)加具意見到署,合先敘明。二、按「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5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5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5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固為行政執行法第7條第1項所明定,惟同法條第2項規定:「前項規定,法律有特別規定者,不適用之。」其立法理由為:「其他法律基於事件之特性,對於行政執行之時效期間或其起算日有特別規定者,例如稅捐稽徵法第23條…,宜依其規定,爰訂定第2項規定。」則有關稅捐之行政執行期間,自應優先適用稅捐稽徵法第23條之規定。又「行政執行,由原處分機關或該管行政機關為之。但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逾期不履行者,移送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所屬行政執行處執行之。」「法律有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移送法院強制執行之規定者,自本法修正條文施行之日起,不適用之。」「本法修正施行前之行政執行事件,未經執行或尚未執行終結者,自本法修正條文施行之日起,依本法之規定執行之;其為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移送法院強制執行之事件,移送該管行政執行處繼續執行之。」「稅捐之徵收期間為5年,自繳納期間屆滿之翌日起算;應徵之稅捐未於徵收期間徵起者,不得再行徵收。但於徵收期間屆滿前,已移送執行…不在此限。」「本法中華民國96年3月5日修正前已移送執行尚未終結之案件,自修正之日起逾5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再執行。」行政執行法第4條第1項、第42條第1項、第2項及稅捐稽徵法第23條第1項、第5項(96年3月21日修正)規定甚明。故稅捐案件,於行政執行法修正條文施行(90年1月1日)後,應由本署所屬行政執行處執行,而其徵收期間為5年,自繳納期間屆滿之翌日起算,倘於徵收期間屆滿前已移送執行,則不受5年徵收期間之限制,如該案件於96年3月5日稅捐稽徵法修正前已移送執行尚未終結,自修正之日起逾5年尚未執行終結者,始不再執行。查義務人應納之83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繳款書,移送機關於90年1月12日送達義務人之負責人乙○○,該繳款書限繳日期為90年2月15日,其徵收期間應自90年2月16日起算,並應於95年2月15日屆滿,而移送機關於徵收期間屆滿前即91年3月27日移送臺北處執行,此有移送機關移送執行函、繳款書、掛號郵件收件回執等附於臺北處執行卷可參。準此,本件移送機關於徵收期間屆滿前即移送執行,臺北處迄今仍執行中,依前開行政執行法第7條第2項及稅捐稽徵法第23條第1項、第5項等規定,自96年3月5日起5年內仍可繼續執行。異議人主張本件欠稅年度為83年,其追徵時效應於88年間屆滿,且稅捐稽徵機關未於徵收期間屆滿前移送執行,不得再行徵收云云,為無理由。三、次按「義務人或利害關係人對執行命令、執行方法、應遵守之程序或其他侵害利益之情事,得於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機關聲明異議。」行政執行法第9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強制執行事件之當事人,依執行名義之記載定之。應為如何之執行,則依執行名義之內容定之。至於執行事件之債權人有無執行名義所載之請求權,執行機關無審認判斷之權(最高法院63年台抗字第376號判例意旨參照)。故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行政執行事件,行政執行處係依據移送機關所檢附之執行名義強制執行,而聲明異議程序係行政執行之特別救濟程序,異議人之聲明異議應於執行程序終結前為之,且僅限於對該執行機關之執行命令、執行方法、應遵守之程序或其他侵害利益等行政執行程序上違法或不當之行政執行行為,始得主張不服,至於移送機關實體請求權之有無或其行政處分適當與否,非異議人依聲明異議程序所能救濟。再按「合夥財產不足清償合夥之債務時,各合夥人對於不足之額,連帶負其責任。」民法第681條規定甚明。另「來呈所述原確定判決,雖僅令合夥團體履行債務,但合夥財產不足清償時,自得對合夥人執行,合夥人如有爭議應另行起訴。」司法院院字第918號解釋有案。故臺北處如經審認義務人為「合夥組織」,而義務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時,得就合夥人之個人財產執行(本署法規及業務諮詢委員會第39次會議決議意旨參照)。查義務人滯納本件稅款,該繳款書已由移送機關送達義務人,臺北處形式上審核移送機關檢附之文件,認符合移送執行之要件,據以執行,惟未能足額受償,該處因義務人已遷移不明,又無其他可供執行之財產,依移送機關97年10月17日函所檢附資料,認定義務人為合夥組織,異議人為義務人之合夥人,且移送機關代理人亦於98年4月13日聲請逕對合夥人執行,此有移送機關97年10月17日函、執行調查筆錄等附於臺北處執行卷可參。臺北處據以通知異議人(即義務人之合夥人)應依限自動清繳滯欠金額,揆諸前揭規定、解釋、會議決議要旨,並無不合。異議人主張其多年前即未經營該餐廳,且該餐廳十數年前已停止營業而無任何收入,應無繳納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可能云云,核係就移送機關上開繳款書是否適當及其實體請求權之有無為實體事項上爭議,依前揭行政執行法第9條第1項規定及最高法院63年台抗字第376號判例意旨,並非本署及臺北處所得審認判斷,異議人以聲明異議資為排除強制執行之方法,即有未合。至於異議人以現財務狀況困窘,就欠稅無能力繳納云云,如依其經濟狀況或因天災、事變致遭受重大財產損失,無法一次完納者,得依行政執行法施行細則第27條及本署訂頒之「行政執行事件核准分期繳納執行金額實施要點」規定,檢具相關文件釋明其事由,逕向臺北處申請辦理分期繳納事宜,併予敘明。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聲明異議決定書98年度署聲議字第486號)

 

瀏覽次數:6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