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八條律令格式-當然限制繼承主義-2

06 Apr, 2017

民法第1148條規定:

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但權利、義務專屬於被繼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

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

 

說明:

繼承人於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及繼承人之債權人分別對其求償,並以遺產為清償時,須對被繼承人債權人之全部債權,按其數額、比例計算,以遺產分別償還

 

法律問題:A土地為甲所有,甲於民國97年間死亡,A土地由甲之唯一繼承人乙繼承(未聲明限定繼承,且無其他法定僅負有限責任之情形)並辦理繼承登記完畢。乙之普通債權人李四於110年間聲請拍賣A土地,拍定日1日前,甲之普通債權人張三持96年間對甲取得之執行名義,以乙為執行債務人,亦聲請拍賣A土地,經執行法院併案執行。嗣執行法院就拍定價金,應否使張三先於李四分配受償?討論意見:甲說:肯定說。依民法第1159條及第1160條規定,繼承人就被繼承人之遺產,應先償還被繼承人之債務,始得對受遺贈人交付遺贈。據此推知,繼承人負有依民法繼承編相關規定為清償之義務,於清償被繼承人債務、交付遺贈予受遺贈人後,如有賸餘,繼承人始得以之清償自己之債務。故繼承人就被繼承人之遺產,倘於未先償還被繼承人之債務前,即已辦理繼承登記,縱形式上已為繼承人之財產,然實質上仍為被繼承人之遺產,就此繼承而來之財產,繼承人仍應先償還被繼承人之債務後,始得以之償還自己之債務(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4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第6號研討結果參照)。準此,執行法院就拍定價金,應使張三優先於李四分配受償。乙說:否定說。民國98年6月10日修正民法第1148、1153、1154、1156、1157、1159、1161、1163、1176條條文;並增訂第1148之1、1156之1、1162之1、1162之2條條文;及刪除第1155條條文及第二章第二節節名。如係修法前之民法第1159條及第1160條規定,則僅適用於繼承人已聲明限定繼承之情形,於概括繼承情形並未課予繼承人先清償被繼承人債務之責任,故上開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4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第6號研討結果,僅適用於修法後。另繼承人亦非僅以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之責任,尚應以其固有財產清償被繼承人之債務。換言之,繼承人應就被繼承人之債務負全部清償之責任,則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及繼承人之債權人即均成為繼承人之債權人,故債權人間之地位平等,無優先順序之分。準此,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張三不得主張優先於李四受償之權利。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甲說2票,乙說4票)。審查意見:採乙說,補充理由如下:(一)按於民國98年5月22日民法繼承編修正施行後發生繼承事實者,雖仍為概括繼承,但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僅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繼承人於法定一定期限屆滿前,不得對被繼承人之任何債權人償還債務;於該期限屆滿後,對於期限內報明之債權及繼承人所已知之債權,除有害及優先權人之利益外,均應按其數額,比例計算,以遺產分別償還;且非依規定償還債務後,不得對受遺贈人交付遺贈。如有違反,致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受損害,該債權人對於繼承人、不當受領之債權人或受遺贈人,仍得請求其賠償或返還不當受領之利益(現行民法第1148條、第1157條、第1158條、第1159條第1項、第1160條、第1161條規定參照)。是繼承人於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及繼承人之債權人分別對其求償,並以遺產為清償時,須對被繼承人債權人之全部債權,按其數額、比例計算,以遺產分別償還、交付遺贈物後,仍有賸餘時,始得以之清償自己之債權人,此為現行繼承制度之旨趣。(二)至繼承在98年民法繼承編修正施行前開始者,且無其他法定僅負有限責任(如:民法繼承編施行法第1條之3)之概括繼承人,其清償責任既不以繼承所得之遺產為限,無修正後民法第1148條第2項及第1157條至第1161條規定之適用,題示情形,執行法院自不應使張三先於李四分配受償。研討結果:照審查意見通過。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11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第9號)

 

就無行為能力人與限制行為能力人之繼承,暨成年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後始發生代負履行責任之保證契約債務,創設當然繼承制度下之法定限定責任

 

我國前於2008年1月4日、5月7日分別修正民法繼承編與其施行法相關規定,就無行為能力人與限制行為能力人之繼承,暨成年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後始發生代負履行責任之保證契約債務,創設當然繼承制度下之法定限定責任。繼而於2009年6月12日修正生效繼承編將傳統之身分繼承制度轉變成財產繼承之法制,其修法重點有當然繼承有限責任、遺產之追加計算、清算程序彈性化、損害賠償與不當得利之返還、限定責任利益之喪失、例外溯及與適用情形等項目修法將現行繼承制度以概括繼承為原則,修正為以繼承人負限定責任為原則,顯不同於傳統繼承制度,誠為開創國內外繼承之先例。修法為使清算程序彈性化,故繼承人清算遺產之方式,得由法院或繼承人自行清算,係適用雙軌制,由繼承人擇一為之。法定限定責任繼承制度,雖為有利於繼承人之強制規範,惟繼承人為避免遺產管理及清算之繁雜程序,或已確知被繼承人之債務逾於遺產,主張限定繼承僅徒增困擾,繼承人自得拋棄繼承。我國民法採當然繼承主義,民法第一一四八條規定:「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可見繼承人之財產於繼承開始時,當然移轉於繼承人,並無待於繼承人之主張,此觀最高法院32年上字第442號判例,可得明證。依當然繼承主義,繼承人應於繼承開始時為生存之人始可;換言之,繼承開始之際,尚未出生或已死亡者,則無繼承人之資格(29年上字454號判例),此在學理上稱為「同時存在之原則」。德國民法則特稱為「繼承能力」。德國民法第一九二三條第一項之規定:「繼承人以繼承開始時生存者為限」。惟如貫徹此原則,則胎兒尚未出生,其利益無從保護,故各國立法例均為胎兒特設例外之規定,而承認其有繼承之能力。就「繼承人對被繼承人債務之清償責任」問題,將我國繼承制度及其適用區分為修法前後的三個階段。於繼承開始與繼承標的之「當然繼承主義」與「包括繼承主義」之原則從未改變,自被繼承人死亡時起,除專屬於被繼承人者外,其遺產中之一切權利義務皆屬繼承之標的,並當然由繼承人承繼。至於第三階段之繼承法,最為革命性的改變為:使所有之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全部債務,皆當然僅負法定之限定責任,僅於繼承人有不正行為等極少數情形時例外。新法雖然對於繼承之「標的」維持包括繼承,亦即繼承人仍然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但是新法對於繼承標的中的債務之「清償責任」改採當然限定責任,毋需繼承人呈報限定繼承或為任何意思表示。此外,新法亦明文規定繼承人之清算義務,除了透過法院程序為遺產清算之外,繼承人亦可自行清算;若違反清算規定而致債權人權益受損,則繼承人仍應負清償或賠償責任。但是,新法就繼承人自行清算之部分,對於繼承人應遵循之程序及應辦理之事項並無具體規定,關於繼承人應如何確定責任財產之範圍、如何及何時確定繼承債務之範圍及數額、何時才可以開始清償繼承債務,新法全部交由繼承人自行決定。被繼承人之保證契約債務,與被繼承人之一般債務相同,均為繼承之標的,其保證債務如於被繼承人生前即已發生代負履行責任,則被繼承人死亡時,其繼承人除主張限定繼承或拋棄繼承外,應依第一項規定概括承受;至於被繼承人死亡後始發生代負履行之保證契約債務,雖亦為繼承之標的,惟因係於被繼承人死亡後始發生,繼承人於繼承時無法預知,以致不能確實主張權益,故不宜由繼承人負無限制的清償責任,爰增訂第二項規定,明定繼承人對於繼承開始後始發生代負履行責任之保證契約債務,僅以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另有關債務人以物為擔保者,債權人自得就該擔保物受償;而票據法上之保證係屬單獨行為及不要因行為,且原則上具獨立性,與民法上之保證不同,故非屬本條所定保證契約債務之範疇;又具權利移轉功能之票據背書,及付款人表示同意付款之票據承兌,亦非屬本條所定保證契約債務。合予敘明。現行民法繼承編係以概括繼承為原則,並另設限定繼承及拋棄繼承制度。九十七年一月二日修正公布之第一千一百五十三條第二項復增訂法定限定責任之規定,惟僅適用於繼承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之情形,故繼承人如為完全行為能力人,若不清楚被繼承人生前之債權債務情形,或不欲繼承時,必須於知悉得繼承之時起三個月內向法院辦理限定繼承或拋棄繼承,否則將概括承受被繼承人之財產上一切權利、義務。鑑於社會上時有繼承人因不知法律而未於法定期間內辦理限定繼承或拋棄繼承,以致背負繼承債務,影響其生計,為解決此種不合理之現象,爰增訂第二項規定,明定繼承人原則上依第一項規定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惟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僅須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以避免繼承人因概括承受被繼承人之生前債務而桎梏終生。三、原條文第二項有關繼承人對於繼承開始後,始發生代負履行責任之保證契約債務僅負有限責任之規定,已為本次修正條文第二項繼承人均僅負有限責任之規定所涵括,爰予刪除。四、繼承人依本條規定仍為概括繼承,故繼承債務仍然存在且為繼承之標的,僅係繼承人對於繼承債務僅以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故繼承人如仍以其固有財產清償繼承債務時,該債權人於其債權範圍內受清償,並非無法律上之原因,故無不當得利可言,繼承人自不得再向債權人請求返還。併予敘明。我國繼承制度採取當然限制繼承主義,即繼承人無須為任何意思表示即承繼被繼承人之遺產,此為當然繼承原則,又繼承人所承擔繼承債務,則以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此即為有限繼承原則。此有最高法院民事判例32年上字第442號要旨:「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七條、第一千一百四十八條之規定,繼承人於被繼承人死亡時,當然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並無待於繼承人之主張。」最高法院民事判例21年上字第1128號要旨:成年之子,就承受其父之遺產有自行處分之權,縱令母為家長,家務由母管理而其處分此項遺產,仍無須經母之同意或承認。最高法院民事判例18年上字第2715號要旨:被承繼人死亡之當時,原則上自應即由有承繼權之人開始承繼遺產之全部,但被承繼人如有特別意思表示,則除與法令牴觸者外,自應從其意思。在繼承開始前,繼承人或其債權人對於遺產不得為任何主張,此有最高法院民事判例23年上字第381號要旨:婚生子固為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所定第一順序之遺產繼承人,惟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七條、第一千一百四十八條之規定,繼承因被繼承人死亡而開始,繼承開始時被繼承人財產上之權利始由繼承人承受,故父生存時,子之債權人,不得對於子將來可取得之繼承財產,為強制執行。最高法院民事判例22年上字第799號要旨:  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始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在繼承開始前對於被繼承人財產上之權利,不過有因繼承開始而取得之期待權,並無所謂既得權,對於被繼承人財產上之義務,亦屬無須負擔。因此,若已表示繼承,則不許撤回,此有最高法院民事判例52年台上字第451號要旨:上訴人等既已承受被繼承人之遺產取得權利在前,乃復表示拋棄繼承免除義務於後,自與我民法所定繼承原則,為包括的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本質不合,倘許繼承人於繼承開始時承認繼承,已為權利之行使,嗣後又准其拋棄繼承,為義務之免除,則不特有礙被繼承人之債權人之利益,且使權利狀態有不確定之虞,自非法所許可。又繼承人所得繼承遺產,包括所有有價值之財產,而應繼承之債務,亦包括所有債務,但有權利義務專屬於被繼承人不在此限,此如職務保證,最高法院民事判例51年台上字第2789號要旨:職務保證原有專屬性,除有特約或特殊情形外,保證人之責任因其死亡而消滅,蓋此種保證於保證契約成立時,被保人尚未有具體的賠償之債務,必待被保人發生虧損情事後,其賠償之責任始能具體確定,而遺產繼承,應以繼承開始時被繼承人之權利義務狀態為準,倘繼承開始時,被保人尚未發生具體而確定之賠償義務,則此種保證契約自不在其繼承人繼承範圍之內。而如贈與義務,亦當然由繼承人所承繼,如最高法院民事判例51年台上字第2664號要旨:被繼承人生前固有將其所有財產為贈與之權,第以非經登記不得移轉之不動產為贈與者,如被繼承人與受贈人成立契約後,尚未為移轉登記,而被繼承人即已死亡,則被繼承人就該不動產仍有所有之權利,並負為移轉登記使受贈人取得所有權,俾贈與發生效力之義務,而被繼承人此項財產上之權利義務,於繼承開始時應由繼承人承受。 而有特定條件承繼之財產,自以符合條件者為限,此有最高法院民事判例51年台上字第1134號要旨:被繼承人生前承租他人土地之耕作權,為財產權之一種,如繼承人有數人時,除不能自任耕作者外,均可承受被繼承人所遺之耕作權,不以與被繼承人同戶生活者為限。 法律問題:民法第1148條第2項規定:「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即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債務之有限(或限定)責任,其性質究為抗辯權或法定免責?債權人甲依督促程序聲請對債務人乙(於民國100年6月1日死亡)之繼承人丙、丁(均未拋棄繼承權)發支付命令,請求丙、丁連帶清償被繼承人乙逾期未清償之借款新臺幣100萬元,如應准許,法院支付命令主文應否附以保留支付(即應於繼承遺產之範圍內為清償)之諭知?討論意見:甲說:否定說-抗辯權說。民法第1148條第2項規定僅具抗辯權性質,故繼承人於被繼承人之債權人訴請繼承人清償債務之訴訟中主張有限責任之抗辯時,法院於命繼承人就債權之金額為清償之同時,應賦予於遺產之限度內為清償之保留支付判決;如不提出抗辯,法院則應為無保留支付之判決(林秀雄教授,《評析2009年繼承之修正》,月旦法學雜誌,171期,頁71;繼承法講義,頁148至149,98年10月四版參照)。依抗辯權說,因在非訟性質之督促程序中繼承人無從提出此項有限責任之抗辯,故法院支付命令主文自應為無保留支付之諭知。乙說:肯定說-法定免責說。民法第1148條第2項規定具有法定免責之性質,因繼承人依法當然為限定責任,故應不待繼承人為抗辯,法院雖仍應判命繼承人就債權之全額為清償,但應另附以保留的支付之判決(於遺產限度內為清償之保留的判決)。(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教授合著,《民法繼承新論》,頁189,98年9月修訂五版參照)。在舊法時期,係採概括繼承為原則,限定繼承為例外,故限定繼承人於遭受被繼承人之債權人訴請清償債務時,若不抗辯其係已因限定繼承,僅負有限責任,法院無從知悉,故法院自應為無保留支付之判決;於新法施行後,於第1148條第2項、第1153條第1項已規定繼承人負有限責任為原則,繼承人預以其固有財產清償之情形為例外,故縱然繼承人未為有限責任之抗辯,法院雖仍應命繼承人就債權之全額為清償,但應另附以保留的支付之判決(於遺產限度內為清償之保留的判決)。是依法定免責說,不待繼承人為抗辯,法院支付命令雖仍應判命繼承人就債權之全額為清償,但應另附以保留支付(即應於繼承遺產限度之範圍內為清償)之諭知,仍得沿用舊法時諭知主文之方式(最高法院邱瑞祥法官,《以繼承所得遺產清償責任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27輯〈民事類〉第1篇,頁25參照)。初步研討結果:擬採乙說。審查意見:採乙說。研討結果:(一)法律問題倒數第2行末段修正為「應否就該借款附以保留支付…」。(二)照審查意見通過。相關法條:民事訴訟法第508條、514條,民法第1148條第2項、第1153條第1項。

(民國101年11月12日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1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10號)


瀏覽次數:5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