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五條律令格式-繼承拋棄之效力-2
民法第1175條規定:
繼承之拋棄,溯及於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
說明:
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
法律問題:債務人乙於民國(下同)109年1月1日死亡,其債權人甲於109年1月15日持對乙之支付命令及確定證明書所換發之債權憑證正本為執行名義(下稱系爭執行名義),聲請對乙之唯一法定繼承人丙強制執行乙於死亡前2年內贈與並已辦妥所有權移轉登記予丙之A土地及B建物(下合稱系爭不動產)。惟丙於109年2月15日向法院聲明拋棄繼承,經法院准予備查。執行法院應否續行強制執行系爭不動產?討論意見:甲說:肯定說。按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但權利、義務專屬於被繼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前項財產如已移轉或滅失,其價額依贈與時之價值計算。民法第1148條、第1148條之1分別定有明文。依民法第1148條之1立法理由謂:「本次修正之第1148條第2項已明定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僅以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債權人之權益,宜明定該等財產視同所得遺產。惟若被繼承人生前所有贈與繼承人之財產均視為所得遺產,恐亦與民眾情感相違,且對繼承人亦有失公允。故為兼顧繼承人與債權人之權益,爰參考現行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規定,明定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始視為其所得遺產,爰增訂第1項規定。本條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係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由上開立法理由可知,民法第1148條之1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係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另繼承人向法院為拋棄繼承之意思表示,係屬非訟事件性質,故法院僅須為形式上之審查為已足,毋庸為實體上之審究,當無確定實體法律關係之效力。換言之,原法院僅係形式審查丙拋棄繼承是否合法,並不能因原法院形式審查其拋棄繼承之聲明而准予備查,即可推翻系爭不動產依法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否則,繼承人或被繼承人明知被繼承人積欠債權人債務,而由被繼承人於死亡前2年內,將其財產贈與繼承人,繼承人復於被繼承人死亡後聲明拋棄繼承,無異以此規避債權人之追償,顯非事理之平,亦非法律承認拋棄繼承所欲保護法益之本旨。乙說:否定說。按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力,民法第758條定有明文。次按土地法第43條規定,依土地法所為之登記,有絕對效力。再按民法第1175條規定,繼承之拋棄,溯及於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則聲明拋棄繼承之人自繼承開始時起,脫離繼承關係,未取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權利亦不負擔其債務,僅於執行名義係確定終局判決者,依強制執行法第4條之2第1項第1款規定,其效力始及於受判決被告之繼承人或占有請求標的物之人。執行法院依形式審查原則判斷,系爭不動產既登記於丙名下,其復因拋棄繼承而已非債務人乙之繼承人,即無再適用民法第1148條之1、第1153條規定,將系爭不動產視為丙所得遺產之理。依上開民法第758條及土地法第43條規定,系爭不動產所有權歸屬於丙,其既非系爭執行名義所載之債務人,債權人甲聲請就系爭不動產為強制執行,自屬無理由,應予駁回。初步研討結果:採甲說。審查意見:採甲說結論,理由如下:(一)按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繼承之拋棄,溯及於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民法第1148條第2項、第1148條之1第1項、第1175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民法第1148條之1第1項立法理由謂:「本次修正之第1148條第2項已明定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僅以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債權人之權益,宜明定該等財產視同所得遺產。惟若被繼承人生前所有贈與繼承人之財產均視為所得遺產,恐亦與民眾情感相違,且對繼承人亦有失公允。故為兼顧繼承人與債權人之權益,爰參考現行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規定,明定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始視為其所得遺產,爰增訂第1項規定。」(二)題旨乙於死亡前2年內以贈與為原因,移轉系爭不動產所有權予丙,於乙死亡時,依民法第1148條之1第1項規定,即擬制發生系爭不動產視為係丙所得乙遺產之效力,丙嗣後雖抛棄繼承而溯及於乙死亡時生效,惟參酌該項規定立法旨趣,應認為不影響該擬制效力,故系爭不動產仍屬於擔保乙所負總債務之責任財產,執行法院應續行執行程序。(三)系爭不動產依上開規定雖視為乙之遺產,而應受其債權人甲之強制執行,惟此不影響丙為系爭不動產所有權人之地位,故關於系爭不動產之強制執行程序應以丙為執行債務人,執行所得清償甲之債權後如有餘額,應返還予丙,附此敘明。研討結果:(一)增列丙說:丙受贈與之財產應視為乙之遺產,不歸屬於丙所有,丙拋棄繼承而無人繼承時,應另選任遺產管理人處理。(二)多數採審查意見(實到79人,採審查意見60票,採丙說5票)。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9年法律座談會民執類提案第1號)
共同拋棄之繼承權僅「一」,徵收之費用應以一件計算,即以「件」收費,不應依聲明拋棄之繼承「人數」計費
法律問題:被繼承人死亡時,有配偶甲、一親等直系血親卑親屬乙、丙、丁、二親等直系血親卑親屬A(乙之子)、B(丙之子)、二親等旁系血親X、Y(各為被繼承人兄、姊),因被繼承人債務不明,甲、乙、丙、A、B、X、Y等7人(下稱甲等7人)乃於知悉後3個月內共同具狀向法院聲明拋棄繼承,並繳費用新臺幣(下同)1,000元。丁則未拋棄繼承,並已依民法第1156條第1項向法院陳報遺產清冊《即丁承認繼承,則題示A、B、X、Y所為之拋棄繼承均不合法》。試問:本件應徵收之費用為何?討論意見:甲說:按件收費。本件共同拋棄之繼承權僅「一」,徵收之費用應以一件計算,即以「件」收費,不應依聲明拋棄之繼承「人數」計費,故應徵收1,000元,毋庸命補費。乙說:按聲明人數收費。按因非財產權關係為聲請者,徵收費用1,000元,非訟事件法第14條第1項定有明文。拋棄繼承乃拋棄具有身分權性質之繼承權,消滅身分權之行為,屬身分行為,繼承人一經拋棄繼承,即喪失繼承人之地位,是各繼承人所為之拋棄繼承乃各別所為之身分行為。數繼承人固可共同具狀向法院聲明拋棄繼承,惟各該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遺產聲明拋棄繼承本係獨立行使且可分,無合一確定之必要,應由法院個別判斷其等之聲明合法與否,其等共同具狀僅是利用同一程序,同時聲明而已,自應分別徵收費用,如共同聲明則各應徵收之費用應於該事件合併計算,並不因其等係個別具狀聲明或共同具狀聲明而形成費用徵收上之差異。題示甲等7人共同具狀聲明拋棄繼承,依上開非訟事件法第14條第1項之規定,各應繳納費用1,000元(合計共7,000元),故本件扣除共同已繳部分,尚應補繳6,000元(如繳費收據載明題示之1,000元僅聲明人中之一人所繳納,則應命其餘聲明人各繳納1,000元),始屬適法。初步研討結果:採乙說。審查意見:採甲說,理由如下:按繼承人拋棄其繼承權,應於知悉其得繼承之時起3個月內,以書面向法院為之。繼承之拋棄,溯及於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民法第1174條第1、2項、第1175條定有明文。故拋棄繼承乃繼承人脫離繼承關係之意思表示,繼承人僅須於法定期間內以書面向法院為拋棄繼承之意思表示,即溯及於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性質上為單獨行為,且不具訟爭性,係屬非訟事件。法院就繼承人拋棄繼承之聲明,亦僅為形式上審查是否符合非訟程序上要件,無需為實體上之審認,法律規定須以書面向法院為之,係基於公示之考量及避免舉證困難,使法院有案可查、杜絕倒填日期,或偽造拋棄證明文件等情況,非謂拋棄繼承之意思表示需經法院許可後始生效力。實務上向來對合於程序要件之拋棄繼承聲明,亦僅作「備查」之通知,且法院就繼承人拋棄繼承之聲明,准予備查,亦僅有確認之性質,並無實體認定之效力,繼承人拋棄繼承是否合法,於相關事件仍須實體審查。法院就繼承人拋棄繼承之聲明,既僅為形式上審查,並未於實體上逐一認定各繼承人拋棄繼承之效力,應認此類事件之費用,應按聲明之件數,而非按聲明之人數計算應徵收之費用。本件甲、乙等人既共同具狀向法院聲明拋棄繼承,即應以一件計算,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家事事件審理細則第41條第2項準用非訟事件法第14條第1項之規定,徵收費用1,000元。研討結果:多數採審查意見(實到74人,採審查意見58票,採乙說5票)。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7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35號)
瀏覽次數: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