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註釋-損害賠償之請求
民法第260條規定:
解除權之行使,不妨礙損害賠償之請求。
說明:
謹按契約之解除,與損害賠償之請求,有無妨礙,各國立法例,有契約當事人一方遲延給付時,他方當事人或請求賠償損害,或解除契約兩者之中任擇其一者,亦有由他方當事人除解除契約外,並得損害請求賠償者,兩種法例。後者最為妥適。本條特定解除權之之行使,於損害賠償請求權並無妨礙,所以祛實際之疑惑也。
按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解除權之行使,不妨礙損害賠償之請求,係採「契約解除」與「替補賠償」之兩立主義。是契約之解除,無論由於債務不履行之給付不能,抑或給付遲延,均得併行請求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替補賠償),該債務不履行所生之舊賠償請求權,祇須其所受之損害與債務不履行(給付不能或給付遲延)有相當因果關係者即足稱之,初不因契約之解除而失其存在。查原判決先則稱:「..請求賠償因不履行而生之損害,惟此以債之關係尚屬存在為前提,茍債之契約業經解除,契約當事人之權利義務當須依民法第二百五十九條以下規定定之」,該損害賠償「以債之關係尚屬存在為前提」云云,其所持之法律見解,已有可議。嗣又援引本院上開判例所揭「債權人解除契約時,得併行請求因債務不履行(給付不能或給付遲延)所生之舊賠償」之意旨,亦有判決理由前後矛盾之違法(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885號民事判決)。
按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解除權之行使,不妨礙損害賠償之請求,並非積極的認有新賠償請求權發生,不過規定因其他原因已發生之賠償請求權,不因解除權之行使而受妨礙。故該條所定損害賠償請求權,係專指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而言,契約解除後所生之損害,並不包括在內。倘買賣標的物之市價於解約前已有跌落,低於原定買賣價金,出賣人之財產價值因而減少,固可認係出賣人因買受人不履行債務所受之損害,然買賣標的物之價值於解約後始有貶損,則非債務不履行所生之損害。查被上訴人轉讓之股權於其解除兩造間股權讓渡契約時之價值究為若干,原審未予調查,逕以被上訴人解除契約後轉賣予訴外人陳主得之價金六百萬元,低於兩造約定之價金一千萬元,認此價差四百萬元係被上訴人因上訴人不履行兩造間股權讓渡契約所受之損害,依上說明,已有未合(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793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028號民事判決)。
按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解除權之行使,不妨礙損害賠償之請求,並非積極的認有新賠償請求權發生,不過規定因其他已發生之賠償請求權,不因解除權之行使而受妨礙,故當事人之一方因他方遲延給付而解除契約,其得依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請求損害賠償者,應係他方遲延給付所生之損害,至於契約消滅後所生之損害,則不包括在內。本件被上訴人已完成系爭人形鐘之製作,上訴人未依約開立信用狀,經被上訴人委託律師於九十年十一月三十日以存證信函催告於五日內依約簽發信用狀,因上訴人仍拒不依約開發信用狀,故被上訴人依民法第二百五十四條委請律師於九十一年一月三十一日以存證信函通知上訴人解除兩造系爭時鐘製作契約,為原審認定之事實。果爾,被上訴人係因上訴人給付遲延而生損害,則被上訴人所得請求者,仍以因上訴人遲延而生之損害為限,被上訴人製作完成之世界人形鐘既因解除契約而無需交付,能否以兩造所約定之製作報酬一億零一百七十一萬二千元,作為本件損害之依據,即非無研求之餘地。且原審謂系爭人形鐘專為上訴人所製作,並無流通性,已無轉售他人藉以獲利之可能,係憑何認定?該世界人形鐘是否全無價值,尤滋疑義(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633號民事判決)
查契約解除後,原契約溯及的失其效力,雙方當事人因而互負回復原狀之義務,如當事人因訂立契約而受有損害,是否仍得請求賠償,各國立法例有採選擇主義、契約利益主義或履行利益賠償主義者,我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解除權之行使,不妨礙損害賠償之請求」,乃採履行利益賠償主義,認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係因債務不履行所發生,屬原債權之變換型態,非因解除權之行使而新發生,條文所稱「不妨礙損害賠償之請求」,即係表明原有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因契約之解除失其存在。蓋自解除契約之效果而言,於契約有效期間,基於債務所為之給付,均應返還,始能回復契約訂立前之狀態,則契約有效時,基於債務所生之損害,亦應一併賠償,方可達回復原狀之趣旨,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即係在立法政策上,對於契約之溯及效力,酌加限制,允許當事人得就債務不履行所生損害,請求賠償,亦即在此範圍內,契約之效力仍然存續,是其損害賠償請求權,自不分行使解除權之當事人抑相對人,均不因契約之解除而失其存在。上訴論旨謂僅行使解除權之當事人始有上開法文規定之適用云云,並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難謂有理由(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204號民事判決)。
瀏覽次數: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