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三百八十九條規定註釋-分期付價買賣期限利益喪失約款之限制

19 May, 2013

民法第389條規定:

分期付價之買賣,如約定買受人有遲延時,出賣人得即請求支付全部價金者,除買受人遲付之價額已達全部價金五分之一外,出賣人仍不得請求支付全部價金。

 

說明:

謹按分期付價之買賣,原為買受人之利益而設,故雖當事人間訂有付價遲延,即得請求支付全部價金之特約,然非具備特定之要件,出賣人即不得行使請求支付全部價金之權利。要件為何,即須買受人遲延兩期之給付,且遲延之兩期須係連續,而其遲付之價額,須已達總價金五分之一是也。三者缺一,出賣人仍不得請求支付價金全部。法律設此限制,蓋為保護買受人之利益,而顯分期付價買賣之效用也。現行條文規定須「連續兩期給付之遲延」,取巧者可隔一期,遲延給付一期,毫無限制,並非妥適,且既以遲付之價額達全部價金五分之一為另一要件,參之本法第四百四十條第二項、土地法第一百條第三款即第一百十四條第七款等規定,現行規定「買受人有連續兩期給付之遲延」為喪失期限利益之要件,實無意義,為簡明計,爰予刪除。原條文規定須「連續兩期給付之遲延」,取巧者可隔一期,遲延給付一期,毫無限制,並非妥適,且既以遲付之價額達全部價金五分之一為另一要件,故其規定實無意義,為簡明計,爰予刪除。謹按分期付價之買賣,當事人如約定於解除契約時,出賣人得扣留其所受領之價金者,其應扣留之數額,不可不加以限制,即不得超過標的物使用之代價,及標的物受有損害時之賠償額是。本條明為規定,蓋以防無益之爭議也。

 

按分期付價買賣,係指附有分期支付價金約款之一種特種買賣。其特點為買賣契約附有分期付價(即分期支付價金)約款,除價金之支付方法不同外,餘則與一般買賣無異。所謂分期付價,即將買賣價金劃分為若干部分,按一定期間而分為數期,逐次定期支付其一部分價金。又分期付價之買賣,如約定買受人有遲延時,出賣人得即請求支付全部價金者,除買受人遲付之價額已達全部價金五分之一外,出賣人仍不得請求支付全部價金,民法第389條定有明文。法律設此限制,揆其立法理由乃係為保護買受人之利益。查系爭契約第3條有關買賣價金之付款方式約定以分期付款方式支付,惟兩造就分期付款之期數、每期應付之價金及各期屆至之時期等各項未於系爭契約中明定,已如前述,故在系爭契約有關分期付價約款之內容有不明確之情形下,縱認為保護上訴人之利益,而認兩造仍應受分期付款方式之拘束,自有探究兩造約定系爭契約分期付款內容之真意為何?以定上訴人有無給付遲延之情事。次按「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辭句」,民法第98條定有明文。又「解釋當事人所立書據之真意,以當時之事實及其他一切證據資料為其判斷之標準,不能拘泥字面或截取書據中一二語,任意推解致失真意」、「解釋當事人之契約,應以當事人立約當時之真意為準,而真意何在,又應以過去事實及其他一切證據資料為斷定之標準,不能拘泥文字致失真」、「按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辭句,為民法第98條所規定,而所謂探求當事人之真意,如兩造就其真意有爭執時,應從該意思表示所根基之原因事實、經濟目的、一般社會之理性客觀認知、經驗法則及當事人所欲使該意思表示發生之法律效果而為探求,並將誠信原則涵攝在內,藉以檢視其解釋結果對兩造之權利義務是否符合公平正義」,最高法院著有19年上字第28號判例、39年上字第1053號判例、96年台上字第286號判決可稽。查上訴人自認:當初會約定分期付款之原因為其無法一次給付大量金額,故才會做此約定等語。是考量上訴人所述兩造分期付款約定之上述原因,系爭契約之經濟目的係在使上訴人取得系爭股票,被上訴人取得出賣系爭股票之對價,暨衡諸交易常情及誠信原則等各情,縱認系爭契約有分期付款之約定,其最後分期付款之期限亦應為上訴人將系爭股票處分之時屆至,此應符合兩造約定分期付款最後期限之真意。蓋在分期付款之內容不明確情形下,上訴人尚未將系爭股票處分前,為保護其利益,其或有請求被上訴人協商分期付款之必要,但在上訴人已將系爭股票處分後,原約定分期之原因已不存在,且此時,如認上訴人得以被上訴人未協力與其協商分期付款之內容,而得拒絕付款,無異承認上訴人一方面可藉由處分系爭股票而取得全部對價之利益,另一方面卻可以被上訴人未與其協商而拒絕給付剩餘之價款,造成被上訴人無法請求價金之損害,自與誠信有違。準此,系爭契約既因考量上訴人無法一次給付大量金額而約定分期付款,則在上訴人自認已將系爭股票出賣之情形下,被上訴人自得請求上訴人清償剩餘之價金,始符兩造為分期付款約定之真意,亦與誠信無違(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重上字第444號民事判決)。





 


瀏覽次數:207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