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三百九十一條規定註釋-拍賣之成立

21 May, 2013

民法第391條規定:

拍賣,因拍賣人拍板或依其他慣用之方法為賣定之表示而成立。

 

說明:

謹按拍賣者,關於清償之標的物不依權利人之意思而為者也。拍賣之性質,學說不一,有謂拍賣係公法處分者,有謂拍賣非買賣者,本法以拍賣為買賣之一種,並規定其如何成立之方法,俾資適用。此本條所由設也。

 

按拍賣係執行法院行使國家強制執行權,將執行債務人所有財產換價之處分行為。就拍賣程序而言,係執行法院基於法定職權所為之公法上處分行為。但就拍賣之實體效力而言,則係執行機關代替執行債務人與拍定人間成立私法上買賣契約之行為。次按強制執行程序中之拍賣,為買賣方法之一種,依民法第391條規定:「拍賣,因拍賣人拍板或依其他慣用之方法為賣定之表示而成立。」,自應解釋執行法院所為拍賣之表示,為要約之引誘,應買人所為應買之表示,應視為要約,並於執行法院為允為出賣之意思表示(拍定)時,視為對要約所為之承諾,如執行法院於拍賣時就應買之出價未為拍定之表示,執行債務人與應買人間之意思表示尚未合致,即不能認為以拍賣為原因之買賣契約業已成立(最高法院32年永上字第378號、64年台上字第2200號判例意旨參照)。

 

按拍賣與標賣,雖皆為使競買人各自提出條件,擇其最有利者而出賣之方法。惟拍賣時,各應買人均得知悉他人之條件而有再行提出條件之機會,標賣時,各投標人均不知悉他人之條件而無再行提出條件之機會,此為其不同之點。拍賣之表示為要約之引誘,而非要約,民法第391條定有明文,而標賣之表示,究為要約之引誘抑為要約,法律既無明文規定,自應解釋標賣人之意思定之。依普通情形而論,標賣人無以之為要約之意思,應解為要約之引誘,且投標非見他投標人之條件而為之,雖有出價較高之投標,而其他之投標亦不失其拘束力,故開標後標賣人或不與全體投標人訂約,或竟與出價較低之投標人訂約,均無不可。但標賣之表示明示與出價最高之投標人訂約者,除別有保留外,則應視為要約,出價最高之投標即為承諾,買賣契約因之成立,標賣人自負有出賣人之義務(最高法院32年永上字第378號、33年永上字第531號判例可資參照)。依此判例意旨,針對標賣之表示屬要約時,闡述應如何認定之具體標準,即若標賣之表示明示與出價最高之投標人訂約者,除別有保留外,則應視為要約。經查:本件依投標須知第12條規定:「開標結果,以所投之標符合規定,並以標價達公告底價(含平低價)之最高標價為得標」,顯見被上訴人之投標公告係明示與出價最高之投標者訂約,此外,投標須知,就得標者之資格,別無其他保留,本件標賣之表示,應視為要約;而投標者之投標中,出價最高且屬有效標者則為承諾,買賣契約即為成立,買賣雙方即應受契約成立之拘束,被上訴人並無主張不予決標或擇日再為標售之權。雖被上訴人抗辯拍賣包含投標,招標人之招標屬要約引誘之性質,競標人之出標有要約之性質,且被上訴人在投標須知第10條保留須經唱標決標,第27條規定有投標須知及公告之解釋權,足見本件公告標賣係要約之引誘云云。然按民法第391條固規定:拍賣,因拍賣人拍板或依其他慣用之方法為賣定之表示而成立。據此規定而解釋拍賣之表示屬要約之引誘,非屬要約。但拍賣與標賣,雖皆為使競買人各自提出條件,擇其最有利者而出賣之方法。惟拍賣時,各應買人均得知悉他人之條件而有再行提出條件之機會,標賣時,各投標人均不知悉他人之條件而無再行提出條件之機會,此為其不同之點下定有明文,而標賣之表示,究為要約之引誘抑為要約,法律既無明文規定,自應解釋標賣人之意思定之,不能逕認為要約之引誘,前已詳述,被上訴人主張標買依民法第391條之規定應認為要約之引誘,尚非可取(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8年度重上字第87號判決)。

 


瀏覽次數:10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