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規定註釋-不按時支付價金之效力(解約再拍賣及賠償差額)

27 May, 2013

民法第397條規定:

拍賣之買受人如不按時支付價金者,拍賣人得解除契約,將其物再為拍賣。

再行拍賣所得之價金,如少於原拍賣之價金及再行拍賣之費用者,原買受人應負賠償其差額之責任。

 

說明:

謹按拍賣之買受人,不依照前條所定時期支付買價者,拍賣人得解除契約,並得將其物再行拍賣。其因再行拍賣所得之利益,較少於原拍賣之價金及利益者,原買受人並應負賠償差額之責任,以保護拍賣方面之利益,此本條所由設也。第二項所謂「所得之利益」,概念尚欠明瞭,有指再拍賣所得之價金扣除再行拍賣之費用後實際所得者,有謂再行拍賣所得之價金扣除原拍賣及再行拍賣之費用後實際所得者,解說不一,易滋疑義。如依原規定之計算結果,則兩次拍賣費用均由原買受人負擔,亦甚不公平,蓋無論拍賣次數如何,第一次之拍賣費用當由出賣人負擔,始合乎情理。為示公平並避免疑義,爰將「利益」修正為「價金」,「費用」修正為「再行拍賣之費用」,以期公平而明確。例如原拍賣之價金為新台幣(以下同)一百萬元,原拍賣之費用為十萬元,再行拍賣之費用為五萬元,則原買受人應負賠償之差額為一百萬元加五萬元減八十萬元等於二十五萬元。第二項所謂「所得之利益」,概念欠明瞭,解說不一,易滋疑義。如依原規定之計算結果,則兩次拍賣費用均由原買受人負擔,亦甚不公平,蓋無論拍賣次數如何,第一次之拍賣費用當由出賣人負擔,始合乎情理。爰將「利益」修正為「價金」,「費用」修正為「再行拍賣之費用」,以期公平而明確。


 

查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所定:「拍賣之買受人,如不按時支付價金者,拍賣人得解除契約,將其物再行拍賣。再行拍賣所得之利益,如少於原拍賣之價金及費用者,原買受人應負賠償其差額之責任」,係指先後拍賣之標的物,其品質、數量並無減少或變更之一般情形而言,系爭貨輪於上訴人第二次標售時,已受海浪沖擊而有一部分斷沉海底,先後標賣時標的物之重量及價值均不相同,自無許上訴人擅用該條規定請求被上訴人賠償兩次標售價金差額損害之餘地,第二次標售係按損害發生後系爭貨輪之現狀出賣,其價值較低,承買人當無異議,事屬必然,上訴人以第二次標售時承買人未表示異議,而主張系爭貨輪未受損害,亦無可取,因而維時第一審所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於法尚無違背(最高法院69年度台上字第1279號民事判決)。


 

按執行法院酌定保證金之目的,在防止應買人於拍定後拒不繳納價金,故保證金應於拍賣前繳納;應繳納保證金而未照納者,其投標無效。又拍定人不繳納價金,經執行法院再行拍賣所得之利益,如少於原拍賣之價金及費用者,原買受人應負賠償其差額之責任,此際,執行法院即以保證金抵償該差額。故強制執行拍賣前,投標人以載有受款人而未經受款人依規定背書之票據為保證金者,於拍定後不繳納價金時,因該票據背書不連續,執行法院即無從主張票據權利而以之抵償再行拍賣費用及價金差額,自與投標人未於拍賣前繳納保證金同,其投標自屬無效。查上訴人主張伊提出作為保證金之上述支票,載有受款人于○○,于○○又未依規定背書等語,如果屬實,揆諸前述說明,自與投標人未於拍賣前繳納保證金同,其投標應屬無效,乃原審竟謂上訴人既已繳交上述支票,其投標即非無效云云,自屬違誤。次按票據依背書或交付而轉讓,票據法第三十條第一項前段定有明文,足見票據無從依民法債權讓與之規定為轉讓。乃原審竟謂于○○將上開支票交付上訴人,即有依民法債權讓與之規定,將票據權利讓與上訴人之意云云,核與上開法條規定不符。縱原審此項論斷可採,因執行法院無從主張票據權利,仍與投標人未於拍賣前繳納保證金同,其投標亦屬無效,原審謂于○○已有依民法債權讓與之規定,將票據權利讓與上訴人之意,即與無繳納保證金不同云云,亦有可議(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1567號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85年度重上更(一)字第110號民事判決)。


瀏覽次數:63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