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五百九十二條規定註釋-寄託之專屬性

01 Jan, 2014

民法第592條規定:

受寄人應自己保管寄託物。但經寄託人之同意或另有習慣或有不得已之事由者,得使第三人代為保管。

 

說明:

謹按寄託基於信任,故受寄人對於寄託物,應自己妥為保管,不得將其物轉寄託於第三人,致違反寄託人信任之意思。但有時經寄託人之同意,或另有習慣,或有不得已之事由者,亦得使第三人代為保管,以示變通。此本條所由設也。

 

按寄託契約為債權契約之一種,只須當事人一方以物交付他方,他方允為保管,該項契約即為成立,此觀民法第589條第1項規定自明。是寄託人交付受託人保管之物,非必屬寄託人所有,始得成立寄託契約,寄託人縱將他人之物,以自己名義交付受託人保管,亦得成立寄託契約。系爭物品既係被上訴人於87年7月6日,交付上訴人持往第一商業銀行嘉義分行租用保管箱存放,則依上揭寄託契約之成立要件,兩造間顯已有效成立系爭寄託契約至明。至於系爭物品之實際所有權誰屬,究係被上訴人以自有資金所購得,而為被上訴人所私有?或係以萬有公司之資金所購得,而為萬有公司所有?要均與系爭兩造間寄託契約之成立無涉。從而上訴人以系爭物品係萬有公司出資所購,應屬萬有公司所有,並據之否認兩造間無系爭物品寄託契約關係存在,洵無足取。末按受寄人應自己保管寄託物,但經寄託人之同意得使第三人代為保管;又受寄人依民法第592條之規定將寄託物轉置他處者,得於物之現在地返還;又寄託物返還之期限雖經約定,寄託人仍得隨時請求返還;民法第592條、第600條、第597條,分別定有明文。上訴人所保管之系爭物品,既為被上訴人所交付,且兩造就系爭物品之返還期限復未約定,則被上訴人依寄託關係,訴請上訴人應將系爭保管物品返還,自屬有據。又因系爭物品現存放在第一商業銀行嘉義分行所出租予上訴人之E種第487、488、585號三只保管箱內,且開啟上揭保管箱,須攜帶保管箱鑰匙、承租人身分證及留存銀行之印鑑章,復為上訴人所不否認,另開啟上揭三只保管箱所需之鑰匙,被上訴人復自承已備妥,因之被上訴人主張只須上訴人備齊其本人身分證明文件及開箱所須印鑑章,會同被上訴人前往第一商業銀行嘉義分行開啟上揭保管箱,即得取出系爭物品交還被上訴人,亦非無據,而應予准許。換言之,系爭寄託物品由上訴人持往銀行,並以上訴人名義存在銀行之保管箱,開啟保管箱之印章由上訴人持有,鑰匙則由乙○○持有並已轉交被上訴人,則保管箱物品之取得,事實上須由被上訴人之鑰匙及上訴人之印章,缺一不可,兩人協同始能取出,故無被上訴人之協力行為,上訴人無法領取。為此被上訴人依民法第597條返還寄託物之債權請求權,請求上訴人會同開啟保管箱交還系爭寄託物品,並未逾越民法第597條請求返還寄託物之範圍,況實務上亦不乏協同向銀行或政府機構領取補償費、辦理定存單手續之實例。上訴人抗辯請求返還寄託物,係因財產權而起訴,其訴訟標的為寄託物返還請求權,不得併命上訴人會同開啟保管箱之行為,因開啟保管箱之行為係屬另一訴訟標的,且保管箱租賃契約係存在於上訴人與銀行間,被上訴人無法律上之依據,請求在備齊保管箱鑰匙後,上訴人應併備齊其本人身分證明文件及開箱所須印鑑章,會同前往銀行開啟保管箱云者,尚非的論,不足採信(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6年度重上字第54號民事判決)。


瀏覽次數:780


 Top